当前位置:首页 > 潮流科技 > 《周易禅解》

《周易禅解》


打开文字图片集

摘要:“缘”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会有不同的含义。 《易经》对命运的解释,表达了古代智者的忧虑之情。智旭《周易禅解》对《易经》的解释,源于明清时期儒释融合以来,融入了很多佛教思想。志虚之所以要对“命”这个概念给出儒释的解释,根本原因在于儒释思想体系的差异。通过学习《周易禅解》,我们可以了解和吸收它独特的智慧,进而认识和理解命运,掌握命运的主动权,过上更好的生活。

关键词:《周易》禅宗解读;命运;佛教诠释

CLC 编号:B221 文档识别代码:A 商品编号:1005-5312 (2015) 35-0258-02

目前研究《周易禅解》的教授主要有谢金良、唐明邦、陈健、夏金华、徐恩栓等,他们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探究《周易禅解》的作者志旭的生平和写作背景为以及佛教与儒家的关系。以上相同点和不同点。

《周易禅解研究》是谢金良先生2003年在南京大学时撰​​写的博士论文。本文主要阐述了《周易禅解》的作者简介与考述、著作与传播、文本内容与特点、思想渊源与意蕴、思想倾向与创新、思想成果与影响等。

先生

先生唐明邦对《以佛解易援儒证佛》的研究文章,主要探讨《周易禅解》助佛解易、引易论禅的思想特征。 、姚香河图,干、力、坤络、仁、义、礼、智相连接,与佛性、教法、心法、修行、宁静、禅定、定慧、永恒快乐、自净相通。

徐恩栓先生在其研究文章《禅易圆融儒佛化一》中,通过常与无常的易与难、法界天人合一、自然等方面论证了佛理理理的融合。真理与太极。

现阶段对《周易禅解》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探讨《周易禅解》的作者智虚的生活经历和写作背景,以及与佛易之间的异同,具体从以下角度探讨:佛教对“缘分”的解释《周易禅解》 结果还是一片空白。本文主要从解读《周易禅解》卦义的角度来分析命运的解释。旨在通过深入探讨《周易禅解》中命运的不同含义,研究《周易禅解》中引入的佛教概念对命运的解释。

1。 《周易禅解》

之前的“缘分”概念

“命”的本义是“命”,就是生与死的命运。正如《论语·先进》中所描述的那样,颜回好学但不幸英年早逝。随着人类的发展,“命”逐渐具有了命令、任命、命运等含义。 《周易·乾卦》所说的“命”,是指人的生、死、富贵。笔者查阅了有关命、运的资料,发现“命”主要包括身、魂、欲、情、智、志、勇、性情等。“运”主要包括天运、地运、虽然命与运在创造时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,但随着发展,两者逐渐联系在一起,并呈现出命运的含义。

如果你想了解命运,就必须充分了解它的可变性和不变性。命运的可变性主要体现在一个人的形象、知识、修养等能够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方面;而命运的不变性主要体现在生死不变、善恶本质不变、先天残疾不变等方面。变化,所以佛教说:众生皆苦,涅槃即解脱。

所以志旭在解释《周易禅解》中的“命运”概念时也继承和发展了这一观点,即充分认识并乐观地接受生活中不可改变的事物,同时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生活中易变的事物。事物。

2。 《周易禅解》《易传》中“明”字的解释

“明”字在易经中出现了六次,分别出现在石卦(两次)、太卦、禄卦、符卦、葛卦。如下表所示:

值得注意的是,这个命令的含义见于《易经》的上六行,即干的第一行,是事物的开始。笔者认为,这是因为命由心而生,心为万物之因。有因才有果。赏任的意思见于《易经》第二行、第五行,意思是多加两功,多加五功。第二行和第五行分别在内卦和外卦的中间。它们与儒家的中庸之道是一样的。不多不少,恰到好处,故有最吉祥之语。命运的意义就在《易经》九十四行中。四畏线就是告诉我们如何敬畏鬼、神、生命。智虚精通儒家思想和易学,在解释时自然遵循其中所蕴含的规律。

(1)《易经》中“明”字的解释

符卦第94号:“有命则无罪,离命则有福。”译为顺应天命,不会有灾难,人人都会依靠它,获得福报。智虚在这里用佛教的教义来解释:“虽然一时喜爱佛法,但最终能够解脱,立志修行”。 ①无卦是易经六十四卦中罕见的低点卦,而九十四行是此卦中最危险的位置之一。所以,志旭这里的解释,颇有一种让人身不由己的世界的味道。就像牺牲一样,如果每个人都得到祝福,你就必须付出一些东西。这是佛陀过去割肉喂老鹰时所说的话。佛教的爱分为欲爱和法爱。法爱是佛菩萨的爱,是指对佛法和真理的热爱和坚持。笔者认为,志虚在这里想告诉我们,当我们悟到了自己的命运后,要把心中的爱付诸实践。

歌卦94“死而忏悔,有福,改命,吉祥。”翻译为遗憾消失了。心中有诚信,才能改变命运,才能吉祥。志虚在这里告诉我们,悔悟、昌盛之后,“就能改变命运,在自利利他的境界中前行”。 ② 从这个解释可以看出,智旭受到轮回论和宿命论的影响,相信命运是命中注定的。但智旭也相信,修行佛法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,最终利己利人。

与庚卦九十四行和铁卦九十四行相比,都体现了敬畏天命的重要性。不过相对来说,葛卦九十四行比无卦要温和一些,断腕的强者也少一些。的决心。

(2) 《周易禅解》易传“明”字解释

“明”字在《易传》中出现了四次。分别是系列诗上半部分的“喜天知命,所以不必担心”,系列诗下传的“系列词所命”,以及系列诗下传的“系列所命”。卦传中的诗”。 “穷其理,穷其性,通其天命”、“用随性天命之理”。 ③在《周易禅解》中,志旭只对乐天和志明做了简单的解释。他说:“乐天者,常观第一正天;知命者,善十界本源。”也就是说,智虚认为,乐天知命者,亦善悟十界本源。人们能够了解过去和现在,并因应一切变化而保持不变。对于以下的人生人物概念,他基本引用了《易传》原文,没有过多解释。笔者认为,《易经》本身就是儒家阐释《易经》的代表作,而智虚对儒家新儒学非常尊重,在价值观上有太多共鸣,所以他并没有过多强调《易经》的内涵。解释时要结合儒家和佛教的理论。涉及。正如上面乐田智明的解释一样,最初说这句话的孔子认为,只要知道万物运行的规律,就不会犯大错。这就是为什么我觉得我五十岁就知道命运了。志虚显然也是这么想的,所以他说只有学识渊博的人才能知道命运。笔者认为,志绪在解读整本《易传》时,没有过多涉及儒家和佛教的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,《易传》所描述的事物比《易经》中描述的事物更具体,而且有更多的内容。 《易传》关于卦卦、卜卦的创作,这些都是以干、天、坤、土、水、火的具体事物为基础的。然而,佛教认为地、水、火、风四种元素都是空的。理论早已被抽象化,更多地依赖于理解。所以如果硬要解释的话只会让人觉得牵强。 《易经》的每一行都非常简短和抽象,从而给智虚更多的空间来解释佛教概念。

3。 《周易禅解》儒佛解释“命”概念的原因

智虚哉《周易禅解》他之所以要对“命”这个概念给出儒释的解释,是因为儒释的思想体系不同。笔者从方力天教授写的几篇关于儒佛的文章中,总结了儒佛的以下区别:儒教非常重视人,称天地人为“三才”,而佛教则划分宇宙生命。为“四圣六圣”。 “大家”,相比之下,人类的地位较低。儒家提倡幸福、知命,佛教则提倡苦、生、老、病、死。儒家主张积极参与世界,重视人际关系、三纲五德,人生理想是修家、治国、平天下。佛教提倡修行,淡泊人情,排除杂念,从而超越现实,达到涅槃。对于人的生死,儒家认为是自然现象,重视血统的传承,尊重鬼神,崇尚今生。但佛教认为生死大事,重视因果轮回,多行善事,更注重来世。

在智虚整合佛易的时候,虽然重点阐述了佛易中心法的共通点,但因为儒佛的价值观如此不同,智虚在《周易禅解》中对于命运的佛教解释是不可避免这是牵强的。比如,智虚上传《易经》的解释时,将千道之男比作智慧,将昆道之女比作禅。这显然是牵强的。虽然男人都是女人生的,但是男人和女人绝对没有因果关系。是平等的并列关系,干、坤也是如此。智虚坚持智慧与禅定相匹配,但不考虑逻辑上的矛盾。

4。佛经概念翻译对《周易禅解》

解释的影响

佛经翻译最重要的理论主要有:道安的“五失三难”、严从的“八备”、玄奘的“五不译”、昝宁的“六例”等。都对佛经的音译与意译、文学品质、文学风格等佛经翻译的关键问题有不同的侧重点。佛经中的音译和意译问题很有代表性,无论是音译佛陀(觉者)、般若(智慧),还是意译度(波罗蜜)、无上觉悟(阿育陀罗三世)。 (妙三菩提),或高僧翻译的不同版本(《尼欢》、《涅槃》),都体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再创作风格。高僧们将自己对佛经的见解融入到翻译中,佛教得以传播和发展,越来越中国化。例如,在禅宗后期,“辱祖咒佛”就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字。志虚在解释《周易》时也继承了这种风格。通过拓宽《易经》行文的文本意义空间,如前所述,《易经》行行较短,更有利于抽象的佛学阐释; 《易传》中有很多具体的东西,而知绪则大多引用儒家对《易传》的解释。如果他硬要套用同样的话,只会让人觉得没有说服力。笔者认为,佛教思想理论更多的是捧花微笑。解释只是师傅领门而已。真正的实践是基于个人的理解。智虚作为一代高僧,深知放下执着的道理,所以他更喜欢讲仁者之心。抽象的佛教原理,而不是拘泥于具体的细节。

5。结论

综上所述,在《周易禅解》之前,人们已经对命运观念的易变与不变有了认识。明代的佛教政策和历史背景对《周易禅解》的解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 《易经》中的“十”、“太”、“吕”、“缶”、“革”卦中出现的“命”字分别有指挥、赏赐、命运的意思。智虚分别用佛教、斯旦、内魔的第一义,对达赖喇嘛的谶语和天佑、自立坚毅、命运等概念进行了阐释。对于《易传》中出现的“明”字,志绪大多引用原文中的解释,没有添加过多的解释。志虚之所以要对“命”这个概念给出儒释的解释,根本原因在于儒释思想体系的差异。通过对比佛经的译本,我们可以认识到,任何对佛教的诠释都是作者对原有知识理论的再创造。志虚以此诠释表达了他“命由天定,运由人定”的信念,从而倡导人们掌握命运的主动权,积极面对生活。

注:

①②③志虚。周易禅解[M].广陵出版社,2006.50, 131, 166-204.

参考:

[1]志旭.周易禅解[M].南京:广陵出版社,2006(08).

[2]谢金良. 《周易》禅宗阐释研究[M].成都:巴蜀出版社,2006(12).

[3]傅佩蓉.易经概论[M].长沙:湖南文艺出版社。 2011 (01).

[4]玉生. 《周易》全解[M].长春:吉林大学出版社。 2009 (05).

[5]徐恩栓.禅义与儒释的融合[J].宗教研究,2010(01).

[6]唐明邦.以佛解释易,拥儒证佛[J].佛学研究。 1995(06)。

[7]陈健.以佛解易家[J].周易研究. 1998(04)。

[8]谢金良.略论易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[J].周易研究. 2005 (04).

[9]夏金华.武艺与《周易》的禅解[J]. 《周易研究》,1992(02).

发表评论

访客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。